江苏省特级教师魏洁:站在孩子的角度,就会读懂孩子


时间:2020-04-08
来源:互联网

3月31日,学习强国、央视频和一起教育科技联袂推出“数字化教育与未来”大讲堂,邀请国家教育部国培专家、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魏洁,分享老师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。

image.png

魏洁提到,有些老师只顾讲述自己的知识和真理,没有去真正的考虑孩子的理智和情感,长时间孩子慢慢没有领会数学思想的水平,只是简单的实记、熟背或者保持记忆,他们把自己变成了冷冰冰的知识容器。

她呼吁,要读懂学生,读懂学生成长的规律,读懂学生的个性,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有效牵手,进而达到放手,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成长。

老师们可以通过“耳聪”、“目明”、“心细”这三个方面来读懂孩子。

以下为魏洁老师的演讲实录,内容经编辑有删减。

各位老师,大家晚上好,很感谢平台给我这样一个机会,跟老师们在这里共同分享我们的一些教学思考。今天跟您共享的话题是《怎样读懂孩子》。

image.png

上面这幅画是圣埃克苏佩里在1942年绘画的作品《小王子》,小朋友最开始画了一只消化大象的蟒,他把这副画拿去给大人看,问“怕不怕?”大人们回答:“帽子有什么好怕的?”。然后小朋友又画了第二幅肚皮敞开的蟒蛇,给大人看,大人们这次是看明白了,但却直接告诉他把兴趣放在地理、历史、算术、语法上。于是他的一号作品、二号作品都不成功,使他泄了气,同时他也对大人有了这样一种理解,仅靠大人们自己什么也弄不懂,孩子还要不断的给他们解释。瞧,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大人。

1942年,直到今天您觉得我们的大人改变了吗?所以要对我们的孩子有重新认识,他们不是未来的人,他们就是今天的人。所以纪伯伦在《论孩子》里说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,却不是你的想法,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。

作为老师要做的是什么?

也许你跟孩子在说话的时候,你开始可以假装知道不多。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课堂里,真的是在上演着这么一幕,不用一会儿你就发现你自己没有在假装,很多孩子的思想远远超过你的想象。

来看看这位老师上的这节课,两位乘一位数12×3,演算出这样的算式之后,老师要求学生进小组合作,并提了四个合作性的问题。孩子们围绕这4个问题也进行了回答,课后问孩子你对老师提的这4个小组合作的问题,有什么想法吗?一个孩子告诉我说为什么要提这么多问题呢?我说你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?孩子说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10和3相乘的这个3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。

我说你为什么这么想呢?他说因为我们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已经学过了呀,最关键的不就是十位上怎么写吗?我说你给上课老师能提点什么建议吗?他说我们可以自己问问题啊,瞧,每当我们自以为自己提的问题很有价值的时候,孩子已有了自己的想法,课堂上为什么不能听听他们有什么问题呢。

所以说,要能读得懂孩子就得从看到、听到、感受到每一位学生开始。专业的老师不会无感于被部分快速、积极、主动举手和完整睿智的个别发言牵着走而不自知,因为课堂里老师的责任是努力听到、去看到、感受到每一个学生,这是学生的生存权。这是佐藤学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到的观点,跟我们课堂进行观照,你是不是发现你有时也不自知在这么做。只顾讲述自己的知识和真理,没有去真正的考虑孩子的理智和情感,长时间孩子慢慢没有领会数学思想的水平,只是简单的实记、熟背或者保持记忆,直到他们变成了冷冰冰的知识容器。

学生不只通过“做”来学习

我们从一节课来进行分享,这节课是在百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的一次解决问题,有四位学生给出了不同答案。你会觉得答案1的这个孩子,虽然画出来了,但画面凌乱。答案2的这个孩子,有些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蕴含其中,答案3的孩子是错的,因为是58,他只画了48。面对答案4的孩子,有老师是不是在想,如果我们班的孩子都是像答案4这个孩子就好了。实际如果我们真正能深入到课堂去看、去听、去观察,我们一定会为这4个孩子都叫好。

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孩子他在课堂里经历了什么?答案1的孩子在作业中被连续打断两次后,想到了每10个圈了一圈,并且在边上注明了10的方法,这就是孩子自己在学习,在思考,在解决问题。答案2的孩子一竖行画10个,接着再从第二竖行开始11、12、13……一直数下去,直到数到58,才深深喘口气。答案3的孩子直接先画了一横行10个圆圈,接着他对着第一排的圆圈竖着画了4个,你瞧,他已经清晰的知道一一对应着画,10个10个为一组。在同学们交流之后,答案1的同学还主动向其他同学学习,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方式,甚至还不断找规律探索更简单的算术方式。

实际如果我们能像这样真正能深入到课堂去看、去听、去观察,你会就发现学生不只通过“做”来学习,还通过对话、和朋友共事、坚持直到任务“完成”等过程中学习。

美国加州做过这样一个实验,人的智能成长的生理机制靠的是大脑神经元的发展,于是他们用白鼠做实验,控制了三个自变量,有无小伙伴玩耍、有无刺激物和生活空间的大小,因变量是神经元的发展。而结果怎样呢?影响智能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和小伙伴玩耍。上课,我们理解为开始学习,而对于儿童来说,只是他们开始玩了,如果每一次我们有这样的心境来去理解我们孩子的学习,那么我们对他们的帮助才会是巨大的。

读懂孩子的方法:耳聪、目明、心细

北京七一小学副校长朱凤书老师也从绘画中,告诉了我们老师在课堂里要想听到、看到、帮助到每一位,应当怎么做。

image.png

第一幅图,老师已经把所有的砖都铺好了,孩子只需要沿着你铺设的路径前进即可过河。还有一种课堂,是准备好工具,并告诉目的是要过河,再提供材料,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过法。这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,因为此刻孩子们集中自己注意力不是为了记住书本上的知识,他们在对他们不理解的现象进行解释,寻找获得怎么样、为什么这类问题答案的时候,他们的内在的精神世界才会真正的展现在老师面前,而你在别的情况下看惯了的那个他,似乎又会以全新的第一次的面貌出现在你的面前。

所以,做老师要想看懂孩子,听懂孩子,我们要怎么做呢?要像台湾李玉贵老师所说:

1、耳聪。去聆听听得见的,更要去听不容易被听见、听不清的、始终没被听见的;

2、目明。去观察看得见的,更要去观察不容易被看见、看不清、始终没被看见的;

3、心细。去感受谁正陷入解题的困难需要帮扶?谁正在处在班级社会关系的孤立之中被忽略?谁正思有所得,但一时还难以用言语顺畅表达出来?

我们说常常说自己很爱孩子、很爱儿童,但如果我们要能够坚持说我们爱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,并坚持平等对待的时候,那你才真正做到看懂了、听懂了。

此外,不要小估孩子的能量,因为在看懂背后、听懂的背后,他们才会自然生长他们的学习力。

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正式学习经过学习怎样计算时,他们会用自己的办法解决。有画2个钟面,数出经过时间的;有一个一个把时间列出来,一一列举数出来的;还有孩子画了一个半圆的钟面,数出经过时间;还有画线段图表示的。相比之下,你是不是更喜欢第四个孩子的作品?简洁。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愿意去细心体会的人,你就一定会关注到第二个孩子这幅作品的不同,因为他由一个擦掉的整圆,改画成了半个圆,这背后他曾有怎样的思考呢?原来,这个孩子想画一个圆钟面,然后在钟面上数出经过时间,但他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他总也画不圆这个钟面,勉强画了一个不圆的钟面后,他在过程中慢慢发现原来从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只需要用到钟面的上半部分,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半圆的钟面。

当这个孩子把作品呈现出来的时候,最激动的是谁?是第一作品的作者,他激动的说“老师,我太欣赏他的作品了,因为我画了四个圆才解决这个问题(每个钟面画了两个同心圆),但他只画了半个圆。”这就是孩子自己在对比中学习,在联系中学习,当这个孩子介绍了他为什么能想到画半个圆的过程之后,老师给予的是什么?是鼓励!表扬他在遇到困难后不放弃,在解题过程中细心观察和积极思考,直到找到最简洁的表达方式。于是老师你就传递给了儿童劳动的快乐、取得成绩的快乐,在他们的心中就能激发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,这是我们老师看懂儿童时应当做的。

老师要想读懂儿童,不妨向这幅画来学习学习,这是西班牙街头的援助性广告,一看我们就知道援助的对象是孩子,但你看到的和实际孩子看到的一样吗?广告名:只有受害者才能看得见,我们来看看作为受害者的孩子看到的是怎样的呢?你一定吃惊,这跟刚才是同一幅广告吗?我们再来看看广告设计者的用心。这是儿童的视角,这是成人的视野,如果我们真正想帮助的是孩子,那么我们就要跟孩子一样有这样的视角,所以说如果你能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孩子,既要有成熟深刻理性的看待,也要有儿童天真陌生非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他们,那么我们说你就已经是好老师了。好老师就是牵着孩子的手一同往前行,而我们牵手的目的是为了放手,当我们读懂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和他们的个性,那么我们就会有针对性的有效放手和牵手,我们会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主的成长。

最后引用蒙台梭利的名言与各位老师们共勉——成人为了变得伟大,就必须谦逊,必须向儿童学习。用我们的观察、记录、阅读、研究、发现、思考这样一些专业的本领,去帮助我们自己能更好的读懂儿童。

今天跟您分享到这儿,非常感谢所有老师的倾听,也希望能够更多听到一线老师你们看懂孩子的案例,谢谢大家!

热门文章
最新文章